找到相关内容384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谈文学中的诗与禅理

    能表出作者的个性或佛教思想足以感悟人生者,都算有价值的作品,亦是读者所共同感觉到的。  韩昌黎、欧阳修他们,对于禅家教理,鲜所许可,但对禅家能为诗者,则津津称道不置。韩愈与诗僧贾岛的交谊,欧阳...

    竺摩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351765905.html
  • 从生命“觉”义、浅论儒佛会通

    苟能充之,足以保四海;苟不充之,不足以事父母”(注29)。  儒佛两家均藉“孝”道以阐扬“仁德”与“慈悲”,究其意涵及所涉范畴,仍不失为内圣外王之道谛,此亦为两家教义所共通也。  四、  儒佛二家的...

    刘易斋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373666019.html
  • 汪希教授著:伦理生活化(2)

    也要负责。于是相约在管老的儿媳返来的时候,由老爸爸找个理由,带小博士过来见见面。由于常常见面聊天,从管家的家教(生活习惯)中,小博士终于‘变化气质’。从此理虽直,不敢气壮,而能‘气和’。能低声下气的和...

    汪希教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24566307.html
  • 神秘黄土地 三晋佛与道

    吉善行托言太上老君降世显灵,说李渊将作皇帝,并假称老子是李渊的祖先。这是唐室以道教为家教的前奏。李渊起兵晋阳时,道士歧辉把道观中粮食献作军粮,李渊兵至蒲津关(故址在今永济市蒲州老城西黄河滩上),歧辉又...

    李镇西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73767740.html
  • 天台宗向日本、朝鲜的传播及其互动关系研究

    全貌。遂言于天台山法眼宗传入德韶国师,德韶复言于吴越王钱弘俶,俶遂遣使日本,使一家教典复还中国,羲寂亦因此而博闻多识,精通其义。“遂于佛陇道场、国清寺相断讲训”,吴越王亦屡次请其开演,并赐“净光大师”之...

    董平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41068323.html
  • 摩诃止观义例科

    捡四运并无生。千端万累何能缚。  【科26】况复三观本宗缨络。  【科27】补处大士金口亲承。  【科28】故知一家教门远禀佛经。复与大士宛如符契。  【科29】况所用义旨。以法华为宗骨。以智论为指南...破一品无明。故知非别。离二别立无教可凭。  【科01】问。二顿修成。其相何别。  【科02】答。渐顿观者空观先成。顿顿观者三观俱证。  【科03】喻曰。此甚违背一家教文。既云渐圆是四教中圆。应依六即判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411269649.html
  • 晚清变法思想中的汉学与佛学(上)

    清代学人宗教伦理的支点,只是没有浮出水面而已。清代学人探究佛理,流玩释典出自他们精神上的需要。江藩出入于儒释之间,得自家教,也得自薛起凤、汪缙二位老师的引导。干隆年间的政治高压出现了王者心中权力欲与...

    杨际开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190470761.html
  • 宗密着“道俗酬答文集”的研究

    教则权实融于圆宗。理则体用即寂,而性相宛然。智则凡圣混同,而因果不坏,显随缘而不变」[27]。  在佛学研究的方法学上,宗密以他的经验,提出了 「以疏通经,以钞释疏」[28]的致学法门。大家教知道大藏经中有经...

    冉云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91771337.html
  • 神圣化 OR 世俗化——佛教慈善何去何从?(二)

    但愿他(她)会感到震惊,而不是习以为常,更不会像他(她)的这位父亲或长辈那样气势汹汹,尤其是不要接受了“没教养总也比你撞我的车强”的“家教”。 这是我在去年奥运会后第一次看到如此不文明的一场表演。在...

    佚名

    |佛教慈善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03374248.html
  • 学佛旨趣(下)

    。”27    于礼记中,“不孝”之事项有三:    第一:“阿意曲从,陷亲不义。”试问个人的行为谄曲,与他的亲人有甚么关系呢?原来中国人常责粗鄙之人以“没有家教”,认为“养不教,父之过”。“阿意曲从...

    昭慧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424774740.html